叮咚买菜,重回增长

发布时间:2024-08-12

1.jpg叮咚也在持续盈利。

作者万德乾

增长力是叮咚买菜今年第二季度的业绩关键词,这在昨天(8月7日)发布的叮咚季度财报里面也有反映。


8月7日,叮咚买菜发布2024年二季度(4月1日至6月30日)财报。作为一家以生鲜品类为主的自营即时零售平台,成交额、营收额、利润率的财务指标都在增长。客单价、复购率、开仓数的业务指标也在变优。


先看财务指标。


成交额取得62.2亿元,同比增长16.8%。对比第一季度55.3亿元,环比增长明显。


营收额取得56亿元营收,同比增长15.7%;对比第一季度50.2亿元,环比依然增长。


利润率取得1.03亿元(Non-GAAP标准),同比有近13倍的增长。对比第一季度同标准的净利润额0.41亿元,环比取得倍增。


由此可见,对比第一季度,叮咚不仅继续保持增长,而且同比环比都在加速增长。这也是本季度当中,叮咚财报的关键词,可以从“盈利”回到“增长”。


一个还具有市场规模继续潜力的零售型公司,叮咚重新回到增长的未来价值,远远大于盈利。就像叮咚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面,主要谈到的区域市场还是江浙沪的华东,以及华北的北京市场。


当然,取得良好盈利指标的业务增长,更值得被期待。就像财报披露显示,第二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.5亿元,截至第二季度末,叮咚的现金、现金等价物、短期受限资金、短期投资等综合余额为41.6亿元。


华东市场是叮咚的主战场,业务指标也先看华东区域。


客单价是个上下弹性的指标,叮咚财报并未公布,不过根据接近叮咚的人士表示,叮咚近年的客单价稳定提升至70元以上,上海市场最高。比如2023年上半年的客单价,上海达到76元左右。


复购率需要一定的推演计算。综合来看,叮咚用户的单月下单频次,已经稳定在4次以上。会员的单月下单频次更高,此前曾披露过已经超过7次。本季财报,叮咚全部用户的单月下单人数为730万,同比提升11.7%;用户的单月为叮咚产生的收入同比提升6%,会员的单月为叮咚产生的收入为500元以上。对比上述的客单价,单个会员的月均订单笔数,确实如刚才所述的7单,平均4天/单,符合生鲜类即时零售平台的复购率标准。(该数据为推算数据,实际以叮咚官方为主)


叮咚官方对此的解释提到,生鲜之外的休闲食品和百货场景品类是增长主力,即叮咚称作餐桌之外的沙发茶几场景。这些涵盖水果、乳品、酒饮、烘焙、零食的品类,助力了叮咚在生鲜品类之外的增长力。


开仓数是叮咚还在保持增长的基础设施指标。叮咚计划全年开出80个新前置仓,上半年刚好完成一半。新增的40个前置仓,财报披露日均出货量在800单以上。


作为一个卖货平台,开仓是确保规模增长的主要途径。结合上述业务指标数据,按照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计算,全年完成80个新仓之后的叮咚,即可新增15亿元左右的成交额。


叮咚方面在财报里面提到,前置仓整体的出货量在日均1000单以上,这也是一个同比提升29.4%的增长指标。上海地区的单仓出货量最高,以及做到日均1500单以上。


对其增长原因,叮咚总结为两点:算法能力提升,供应链效率提升。


算法是个玄学,但是可量化的指标也能显示一二。本季度,叮咚财报的综合经营成本里面,技术研发成本为2.02亿元,同比上年季度略微增加。于叮咚来说,反馈到业绩指标增长的关键,还是在于供应链。


对于详细关注叮咚最近两年的对外表达口径来看,叮咚绑定的第一关键词,早就不是生鲜,也不是前置仓。而是:供应链。


梁昌霖作为叮咚的创始人兼CEO的发言,甚至在供应链和规模化集采的两个模式上,给予了措辞极端的表态。即叮咚不认同用规模降成本,聚焦用供应链能力提效率。


对于零售业常见的规模集采模式,梁昌霖的意思是:“以低价换销售规模,再通过销售规模降低采购价格,以此维持低价运营。这是传统零售的原理,但在生鲜行业不起作用”。


对于供应链的表态,梁昌霖的意思是:“我们认为模式和形式都不重要,供应链能力强,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。随着叮咚供应链的发展,我们可以服务更多市场和人群,可以创新更灵活的服务形式。”


叮咚买菜本质上还是一个生鲜供应链企业,这是外界很早就看到的叮咚官方公开自我定义。重视供应链最简单的好处理解,就是去除中间成本,直接端到端的“以我为主”重构成本和收益。


叮咚确实有着供应链的具体动作。


叮咚现在有旗下自营的供应链公司,也有「黑钻世家」的自有品牌,还有可以覆盖大部分国内区域的自营生鲜基地,还有去马来西亚亲自种榴莲树的源头水果布局;去新疆、宁夏、四川布局肉品的源头供应链等。


当然还有一个显著指标,叮咚正在输出供应链,平台的自有品牌商品,已在给其他酒旅、餐饮等商家供货。也就是说,叮咚的供应链,正在B2B业务方面挣钱。


供应链是最能体现零售业的一个行业规律:做最难的事情,拿最好的收益。


2023年,山姆会员店以40个店的规模,做了800亿元的生意,其中接近一半来自前置仓模式的即时零售份额,这是一个震撼全行业的最亮眼指标。其中可总结的产业价值包括:山姆布局了20多年的供应链本土化所打造的自有品牌口碑,以及前置仓即时零售这个赛道在国内消费市场,变得有戏。


因为供应链,所以前置仓。


叮咚是个只有7年创立史的公司,没法和山姆对比20多年。但是现在不注重供应链的体系化建设,包括从生鲜源头的布局,遍布各区域的加工中心投资,优质合作伙伴的打磨等。等到20年之后,叮咚还是不能从供应链里面拿到最扎实的业务红利。而且浪费的这个20年,其实是40年的错过。


叮咚对外多次有过“做难而正确的事情”的表态,这句形而上的语句,也主要是在描述叮咚的供应链。


供应链能够强化即时零售竞争力,这是得到验证的战略定位。而且,即时零售赛道,也是个巨头全面下场的赛道。


美团的买菜、闪电购;阿里系的淘宝、饿了么、盒马、大润发;京东系的到家、商城主站等,都在布局即时零售市场。不管是偏生鲜品类,还是家庭快消百货品类。


叮咚已经经历了拓展城市卡点位、加大营销拉规模、拓展品类拼利润等阶段。现在在走的路,毛素最难,也为未来打造了很值得期待的想象力。


叮咚所处的赛道,理论来说,未来的竞争难度只会越来越强。好在,叮咚在持续盈利,而且重新回到增长。

-end-

观众预登记

2019全球自有品牌产品亚洲展·上海&新零售生鲜食材展PC系统已截止,请您关注下方公众号二维码进行预登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