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大学王小毅:从供销一体化的思路去谈零售

发布时间:2024-01-18

浏览次数:462

在第十六中国自有品牌高峰论坛上,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双专副院长、自有品牌产业创新平台主任王小毅发表了重要演讲。


在演讲中,王小毅教授首次提出“商贸零售逻辑”观点。本文源于现场演讲内容的整理,未经王小毅教授本人确认。


02.jpg





经济不景气催生了区域化零售

和细分类目的品类杀手


最近,我在思考一个问题:在中国的消费场景下,自有品牌想要进一步破局,有没有一些新的方法?


为了找到答案,我一直在努力,跑了各类企业、商贸零售和供应链。我的目标是揭开一个谜底:在过去的三年中,快消品领域有哪些企业能在逆境中实现40%以上的增长?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?


主要有八个方面:渠道亲和、小类目、区域化、异业抱团、私域化、聚焦生活方式、科技赋能、供应链壁垒。


我了解到杭州一家服装企业,她们有三倍以上的增速,发展非常快。我问阿里的朋友,原因是什么?


她说这家企业的服装设计得很好看,有很多拼接的元素。


我说中国的服装行业是高科技行业吗?她说不是。


既然不是高科技行业,这种设计怎么可能会成为壁垒,很容易会被模仿。


那为什么这家企业的设计能够取得成功?她说这款衣服的特点就是拼接元素,做衣服的供应链会因为麻烦且成本高不愿意生产。


最后,服装企业和敲定的供应链之间达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,也就是采购价格比一般人的要高,但合作条款要更长期。


我曾经说过,许多利润的增加实际上是以成本为代价的。当考虑提高利润时,我们往往想当然地选择降低成本。然而,有时恰恰相反,增加成本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利润。通过提高供应链的成本,我们可以建立起强大的供应链壁垒。我想,这是我过去三年中找到的重要答案之一。


其实这个逻辑在以食品为主的快消领域也同样适用。


这两天,202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也已经出来了。2022全年中国人的人均消费可以达到两万元左右。总体来讲,食品类占到1/3,住房类占到1/3。


总体来看这个数据并不差。恩格尔系数这一块,表现最好的是北京,其次是浙江,上海、广东属于第二梯队。其实从快消领域这一块,大家可以感受到,过去三年快消领域仍旧还是有很好的增长数据。一些数据其实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。


在这个行业里面,大家基本上认同一点,人均GDP一万美金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一旦过了这条分水岭,基本上我们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


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:今天很多业态的变迁与我们的努力可能并无直接关联,而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。目前,中国的网购用户已经接近9亿。


比方说在经济不景气问题上,过去国外也是走过相应的路的,你去回溯美国的发展过程,你会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。


经济不景气有两个明显的标志: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美国的经济萧条催生了两种重要的变革:区域化零售和细分品类的品类杀手。


本质上,这些都是经济不景气的表现。到了90年代后期,美国又出现了一轮通货膨胀,物价飞涨,销售价格和原材料供应都上涨。这个时候催生了以便宜为主导的会员店和折扣店,但同时也出现了服务于高端人群的精品超市和有机超市,实际上是两极分化的。





3加10的消费结构


这个时代给我们的趋势谁都不能抗衡,因为这是大势所趋。中国从消费结构上来看,我把它称之为3加10的结构。


什么叫3加10的结构?即三亿的高端人群和十亿的普通消费者人群的结构。


中国已经越来越明显趋于M型社会,因为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,中产不断地分裂。


中产分裂会对我们过去的商超经营带来极大的挑战。针对三亿人群的高端市场,你主打的五个方面要非常清晰,分别是调性、品质、健康、科技、圈层营销。如果你主打的是十亿人的人群,那不用讲,极致供应链、极致管理成本控制、以及极致性价比


从国家的层面来讲,今天已经很少在说消费升级了,你看从发改委的二十条里面看看,没有提消费升级两个字,现在它叫什么?叫消费恢复与扩大


我举个例子,我说如果让一个年轻人喝35块钱一杯的咖啡,消费升级了,但是如果消费促进靠这种方法的话,这个年轻人的晚饭,他就不吃了,后面那一个礼拜能省就省,也不能保证他每天都能够喝上35块钱一杯的咖啡。这个不是消费升级,这是消费抑制,不符合中国的现实。


你知道在美国大学里面,喝星巴克咖啡的人是谁吗?只有中国留学生喝得起,美国大学生从来不喝星巴克,太贵了!那我们中国人喝的咖啡应该是什么价位?比如全家咖啡,这不就很合适吗?十块钱以下就够了,每天可以喝两杯。


有人问,那三亿人的生意好做还是十亿人的生意好做?


当然是十亿人好做,它的价格弹性更大,需求弹性更大


上次有个朋友我一讲,哪有三亿人高端人群?三千万都不到。所有的品牌都聚焦,在一个市场里拼命卷,人为创造很多不必要的品牌溢价。基本上我们今天看到的,就是这个结果啊。所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,我们就能够去破解上面的问题。





从供销一体化的思路去谈零售



在零售业中,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变化:从分散到集中,再从集中到分散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起初是夫妻老婆店和杂货店的时代,随后发展为百货商店,接着是标准超市(标超)和便利店的崛起。后来,购物中心开始流行,而现在社区店、便利店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。


目前我们处于什么阶段?分散阶段。


但是,分散的压力越来越大了。你看,便利店的压力越来越大,开始出现集中的趋势,比方说供应链集中、服务集中等。


我跟互联网界的朋友交流,发现也是这样的。淘宝是分散的,天猫,京东是集中的,微商是分散的,网易严选和小米有品是集中的。


那到底应该走分散逻辑还是集中逻辑? 互联网届也没有答案。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?线上是因为流量成本,线下就是租金成本。


大家同样的业态集中到一定程度,一定会推高它的经营成本,一定会谋求新的成本上的突破。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的。


一旦这种模式发生改变,所有的前期投入都白费。因为它是两个逆方向的发展方式。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打破它?


我想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打破,不要只走流量驱动的逻辑,走供应链整合的逻辑就能打破这一条铁律。


我们可以从供销一体化的思路去谈零售。这个概念过去没提过,我这里尝试推一下:


第一个阶段,渠道型商贸零售企业。完成渠道工作,今天这种模式逐渐演化为供应链和物流的服务。


第二个阶段,合作型的商贸零售企业。所谓合作型,是指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商贸零售经营。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传统商超经营。由于这些企业没有太大的动力和压力去完成某些工作,他们通常会通过抓住流量和采用赛马机制来寻找最优的产品和服务。


第三个阶段,自有品牌型企业。只有商贸零售企业真正达到自有品牌型的逻辑,它才能够真正打破前面两个阶段。


它强调的不再是跑马和赛马式的流量经营,关键是找选品和开发,通过选品和开发,建立庞大的纵横一体的品牌体系,以及背后关联的品类体系。


接下来不断地去叠加,比方说第一阶段叠加的是渠道,第二阶段叠加的是会员管理。第三阶段叠加的就是供应链创新。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能够有准备进入第四阶段。未来中国的商超零售一定是全域一体化的商贸零售型企业。


什么叫全域一体化?就是线上线下供应链前中后全面一体化,这个才符合今天中国的商业发展逻辑,否则的话,还是在过去的老路上。


所以,我希望今天我们用自有品牌型商贸零售类企业来作为一个评价标准,来重新评估中国的商贸零售的发展阶段,而不是看过去的销售额毛利率和净利率。

观众预登记

2019全球自有品牌产品亚洲展·上海&新零售生鲜食材展PC系统已截止,请您关注下方公众号二维码进行预登记。